在创业路上若频繁遇挫,总觉迷茫焦虑,往往源于两点:一是失败经验不足,二是未悟透底层逻辑。所谓“小城靠运气,大城靠周期”,指的是:
而“精英不屑的赛道,恰是普通人的登云梯”,揭示了一个规律:每轮周期变革中,被主流忽视的“低端”领域,常成为普通人逆袭的跳板。
1926年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基耶夫提出,发达经济体以“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循环,每周期48-60年,核心驱动力是技术创新。
◦ 当前处于第五次康波周期(信息技术主导)的萧条期,互联网红利消退,AR、人工智能等或成第六次周期引擎(需满足市场前景广、引发消费革命、直击刚需等特征)。
自1978年起,中国每十年诞生一种经济形态和创富机会,伴随不同代际的企业家崛起:
物资紧缺,“生产即财富”,个体户被视为“投机倒把”。代表人物:年广久(傻子瓜子)、柳传志等“84派”。
1992年“南巡讲话”定调市场经济,体制内精英下海,外资涌入。代表人物:冯仑、牟其中等“92派”。
2001年加入WTO,中国制造横扫全球;互联网兴起,门户网站(新浪、网易)和BAT崛起。代表人物:丁磊、马云等“99派”。
智能手机普及、4G商用,催生O2O、短视频、直播电商。代表人物:张一鸣、王兴等“15派”。
直播电商是互联网尾声,人工智能(如ChatGPT、AGI)成为新引擎,杭州“六小龙”等企业或引领变革。
◦ 经济起伏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的结果,非人力可逆转(如当前从外循环转向内循环)。
◦ 每个周期初期,新机会常被精英轻视(如早期电商、短视频),但往往是普通人的“登云梯”。
◦ 识别信号:关注政策导向(如“高质量发展”“内循环”)、技术突破(AI、新能源)、社会痛点(老龄化、性价比消费)。
◦ 低门槛切入:在周期萌芽期进入被低估的领域(如早期短视频、直播电商),而非等其成为“励志故事”后跟风。
◦ 长期主义:高门槛领域(如硬科技)需积累资源,但竞争小;低门槛领域(如服务业)需建立差异化(如标准化、品质化)。
◦ 康波周期萧条期,传统行业内卷加剧,AI、高端制造、银发经济、国潮消费等领域或孕育新机会。
◦ 警惕被周期淘汰的行业(如过度依赖人口红利的低端制造),拥抱政策支持的方向(如“专精特新”“乡村振兴”)。
从“个体户被质疑”到“互联网颠覆传统”,历史反复证明:周期浪潮中,偏见是机会的伪装,共识是风险的开始。
毕竟,雷军所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本质是对周期规律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