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美国联合了来自英国、加拿大、挪威等十几个国家,在太平洋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演习的时间跨度从7月13日一直延续到8月4日。这场演习在历史上规模之大,可谓是前无古人,然而让人觉得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演习的地域范围却离中国愈发遥远,几乎退到了澳大利亚与第三岛链的位置。这一现象实际上清晰地反映了当前中美之间在军事实力对比上的显著变化。
尽管如此,美国方面却并不敢对中国发起明显的挑衅行动。与此同时,作为其“共轭父子”的英国似乎并没有闲着。英国国防大臣在澳大利亚公开声称:“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在太平洋与中国进行战斗!”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如今的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已然下降,甚至连法国的影响力都无法与之抗衡。不可否认的是,法国在欧盟内部以及中东、非洲等地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战略存在感,而英国自从脱欧之后,其国际影响力更是日渐衰退。
为了提升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英国近些年来实施了被称作“印太倾斜”的战略,这一政策看似独立,但实际上与美国的“印太”战略高度重合,归根结底也无非是充当美国的“跟屁虫”。在美国的“印太”战略背景下,这个国家显然是极不希望看到中国对台湾进行解放。这样一来,原本名存实亡的“第一岛链”将彻底失去意义,并且很可能成为首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若事态演变如此,连琉球和关岛都将难以保全。
然而,台湾的解放进程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仅凭美国一国之力是无法有效“遏制”中国崛起的。这就需要美国整合亚太地区的盟友体系来共同对抗中国。然而,不论是日本还是澳大利亚,似乎都显得机灵而狡猾,对参与演习心甘情愿,但一提到中美在台海冲突中各自的角色,大家却都避而不谈,犹如打哈哈,强调等有事再说。
面对这种状况,美国心中颇为不满,恰在此时,英国主动出击。英国对这次演习表现得极为积极,特别是将威尔士亲王航母拖到了澳大利亚,参与演习。在航母停靠期间,英国国防部长希利在出席一场接受《每日电讯报》采访时,被问及如果中国局势升级,英国将如何协助台湾。他回答道:“如果必须战斗,我们将与澳洲并肩作战。通过共同的演习,我们已增强了备战状态,进而实现更有效的威慑。”
希利在之后则赶忙补充说,英国希望印太地区的争端能够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他强调,印太地区的国际规则及海洋航行自由与英国的利益息息相关,同时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将在与台湾的接触上有所减少。这番表态中透露出一种不甘心和急于证明自身存在价值的立场。
尽管《每日电讯报》并没有询问关于澳大利亚的具体情况,希利却自己主动提到澳大利亚,由此可见这位老牌“搅屎棍”依然不改本色。然而,英国是否具备在台湾海峡进行干预的实力值得存疑,毕竟如今的中国每年下水的军舰吨位已与整个英国海军相当。将头脑放在台海摩擦的英国显然难以自圆其说。
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来说,这种状态可谓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身为国防部长的希利明白英军与之间的巨大差距,这番说辞更多是一种政治表演,意在转移国内因经济下滑和社会分裂而产生的矛盾。可目前看来,这种策略并未能有效奏效,反而引发了公众的疑虑,民众纷纷指出,这位国防大臣显然是“疯”了。